《宋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朝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
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
《宋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书    名
宋书
作    者
沈约
类    别
史书
成书年代
南梁
卷    数
100卷
内    容
本纪、志、列传

宋书史书简介

编辑 播报
发展史
宋书 宋书
《宋书》一百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梁沈约撰。有纪、传、志而无表,成书草率,叙事又多忌讳,但保存史料较多。
宋是继东晋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封建王朝。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荆州刺史桓玄代晋称帝。第二年,当时的北府兵将领刘裕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和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两地起兵,推翻桓玄,名义上恢复晋朝的统治,实际上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
过了十五年,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市)。刘裕以后,一共传了七代,到宋顺帝升明三年(公元479年),又为萧齐所灭。
宋朝国史的修撰,在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就已开始。当时由著名科学家何承天草立纪传,编写了天文志和律历志。此后,又有山谦之裴松之、苏宝生等陆续参预编撰。但他们任史职的时间都很短。
大明六年(公元462年),徐爰领著作郎,他参照前人旧稿,编成“国史”,上自东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刘裕实际掌权开始,下讫大明时止。《隋书·经籍志》著录徐爰宋书六十五卷,可见他的书曾和沈约宋书并行,现在《太平御览》等类书中,还保存了徐爰宋书的残篇零段。但徐爰不久为宋朝所斥退,宋朝“国史”的修撰也就停了下来。
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春,又命沈约修撰宋书。这时沈约为太子家令,兼著作郎。他依据何承天、徐爰等人的旧作补充修订,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在永明六年(公元488年)二月完成纪传七十卷。沈约在当时的奏文中说“所撰诸志,须成续上”,可见宋书的八志三十卷,是后来续成的。
在八志中,《宋书·符瑞志》改称鸾鸟为神鸟,是避齐明帝萧鸾的讳;《宋书·律历志》改“顺”作“从”字,是避梁武帝父亲萧顺之的讳;《宋书·乐志》称邹衍为邹羡,是避梁武帝萧衍的讳。可见宋书的最后定稿,当在齐萧鸾称帝(公元四九四年)以后,甚至在梁武帝即位(公元502年)以后了。
与沈约同时或稍后,南齐时有孙严著宋书六十五卷,王智深著宋纪三十卷,梁代有裴子野著宋略二十卷,王琰著宋春秋二十卷,鲍衡卿著宋春秋二十卷。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关于刘宋一代的史书,比较完整的,现在就只有沈约的这部宋书。
补《三国志》之缺
宋书 宋书
沈约(公元441-513年),字休文,吴兴吴康(今浙江德清县西)人。他历仕三朝,宋时为尚书度支郎,齐代做到五兵尚书、国子祭酒,在齐梁政权交替之际,他力劝梁武帝萧衍代齐称帝,因而在梁朝被封为建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尚书令、领中书令。沈约的著作很多,但现在除了宋书一百卷和文集九卷外,其他如晋史、齐纪、梁高祖纪、宋文章志等,都已亡佚。
东汉末年以来所形成的门阀制度,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门阀士族拥有政治经济各方面的特权,他们大量兼并土地,广泛收罗“荫户”,用各种手段霸占劳动力,极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他们以门第相夸,把持官位,所谓“贵仕素资,皆由门庆,平流进取,坐致公卿”(南齐书褚渊王俭传论)。
梁武帝萧衍也极力支持士族,他在诏书中还特别提到了要纠正“冠履倒错,珪甑莫辨”的现象(《梁书·武帝纪》)。沈约先世,本是吴兴士族,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晋书周处传附周札传)。
沈约一门,在宋、齐、梁三代,也都仕宦显赫。梁萧统文选载沈约奏弹王源文,对于某些士族地主“婚宦失类”的情况大加抨击。因此,沈约在齐梁时期撰成的宋书,也就带有其时代和阶级的特点,它的一个突出内容,就是颂扬豪门士族,维护门阀制度
譬如宋书列传中,有关地主阶级中代表人物高门士族的传,几乎占了半数。仅就王、谢二族来说,宋书里琅琊王氏立传的高达十八篇,陈郡谢氏立传的也有八篇 [1-2]  。像陈郡谢弘微,传中写他如何忙于经营谢氏产业,传末却又吹捧他为人“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又如琅邪王微,传中只是连篇累牍收载他给友人的信,却说他“内怀耿介,峻节不可轻干”。这两个人因为都是高门士族,所以宋书都为他们立了“佳传”。宋书中对于士族中的人物,总说什么是“前代名家”,风度“简贵”,“风格高峻”,“世重清谈,士推素论”,等等。
但宋书仍有其一定的史料价值。史通书志篇说:“宋氏年唯五纪,地止江淮,书满百篇,号为繁富。”宋书百卷,记述六十年间的史事,保存了不少历史资料,尤其是它收载了当时人的许多奏议、书札和文章,可以从中看出那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实际情况。如卷八十二周朗传载周朗上书,讲到赀调的为害,严重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卷五十六孔琳之传、卷六十范泰传、卷六十六何尚之传所载关于改铸钱币的争议,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如何在钱币改铸中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卷五十四羊玄保传兄子羊希附传,收载西阳王子尚上书,提到南朝初期农村两极化的发展,“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樵苏无讬,至渔采之地,亦又如兹”。卷六十七谢灵运传载谢灵运的山居赋全文,提供了研究大地主庄园的材料。
宋书 宋书
从宋书的记载中,还可以看出那时的农民起义不但人数众多,而且地域很广,规模很大。如景平元年(公元四二三年),有富阳孙法光领导的起义(少帝纪、褚叔度传)。元嘉九年(公元四三二年),有广汉赵广领导的起义,人数有十多万人,起义军围困益州治所成都达数月之久(文帝纪、刘粹传弟道济附传)。
另外,在元嘉初年,有淅川、丹川的少数族起义;到元嘉末年,荆、雍、豫三州的少数族人民,起义就更加频繁,参加的人数有发展到百余万人以上的(夷蛮传、张邵传、沈庆之传等)。
这些记载虽然是极不充分,而且还是经过严重歪曲的,但终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当时阶级矛盾阶级斗争的线索。
此外,宋书的谢灵运传及传末的史论,谈到了魏晋以来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沈约自己关于诗歌声律的主张,是研究六朝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资料。夷蛮传对于南朝前期我国和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友好交往,也作了适当的叙述。
在宋书八志中,有些志是比较可取的,如《宋书·律历志》收了杨伟的景初历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历、祖冲之的大明历全文,这几种历法都是能够反映当时自然科学水平的著作。《宋书·乐志》保存了许多汉魏乐府诗篇。州郡志对南方地区自三国以来的地理沿革,以及东晋以来的侨置州郡分布情况,讲得比较详细。而且在每个州郡名下,都记载着户口数。这些户口数固然不尽准确可信,但多少使人得知当时南方人口分布的一个大概轮廓。
宋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不少散失,到北宋时,竟有漏脱数页或全卷的。据北宋末年人晃说之所说;“沈约宋书一百卷,嘉祐末诏馆阁校讐,始列学官。尚多残脱骈舛,或杂以李延寿南史。”(高山集卷十二读宋书)据前人的考订和我们整理过程中所考查到的,宋书卷四少帝纪有阙页,为后人所补。卷四十六除到彦之传阙而未补外,其余都是后人用南史等书补足。卷六十二张敷传和卷五十九张畅传,补阙者没有通检全书,把南史张邵传后的张敷、张畅附传也一起钞录进去。这样就出现了宋书有两篇张敷传和两篇张畅传的情况。卷七十六朱脩之宗悫王玄谟传,原卷也有阙失,由后人采南史等书补入。又如在卷一百沈约自序中叙沈亮事,于“联事惟忝,忧同职同”下,各本都注“阙”字,于叙其父沈璞事,“璞有子曰”下也注“阙”字。叙沈伯玉事,“先帝在蕃”下也注“阙”字。书中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宋书作者简介

编辑 播报
沈约(441年~513年),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出身江南大族。历仕宋、齐、梁三朝,曾自称“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齐永明五年(487年)时,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诏撰《宋书》。他依据宋代何承天、苏宝生、徐爰等修撰的《宋书》及其他记述宋代历史的书籍,增补宋末十几年的事迹,只用一年时间,到六年二月就完成本纪、列传七十卷,后又续修八志三十卷。沈约以文字称世,有文集九卷。

宋书四库提要

编辑 播报
《宋书》·一百卷(内府刊本)
梁沈约撰。约事迹具《梁书》本传。约表上其书,谓《本纪》、《列传》缮写已毕,合《志》、《表》七十卷。所撰诸志,须成续上。
今此书有纪、志、传而无表。刘知几史通》谓此书为《记》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合百卷,不言其有《表》。
隋书·经籍志》亦作《宋书》一百卷,与今本卷数符合。或唐以前其《表》早佚,今本卷帙出于后人所编次欤。以《志》序考之,称凡损益前史诸志为八门。曰《律历》、曰《礼》、曰《乐》、曰《天文》、曰《五行》、曰《符瑞》、曰《州郡》、曰《百官》。是《律历》未尝分两门。
今本总目,题“卷十一志第一志序,卷十二志第二历上,卷十三志第三历下”,而每卷细目,作“志第一律志序,志第二历上,志第三历下”。则出于后人编目,强为分割,非约原本之旧次,此其明证矣。
《八志》之中,惟《符瑞》实为疣赘。《州郡》惟据《太康地志》及何承天、徐爰原本,于侨置创立,并省分析,多不详其年月,亦为疏略。至于《礼志》合郊祀、祭祀、朝会、舆服总为一门,以省支节。《乐志》详述八音众器及鼓吹铙歌诸乐章以存义训,如《铎舞曲》、《圣人制礼乐篇》,有声而词不可详者,每一句为一断,以存其节奏,义例尤善。
若其追述前代,晁公武《读书志》虽以失于限断为讥。然班固《汉书》增载《地理》,上叙九州;创设《五行》,演明鸿范。推原溯本,事有前规。且魏、晋并皆短祚,宋承其后,历时未久,多所因仍。约详其沿革之由,未为大失,亦未可遽用纠弹也。
观《徐爰传》述当时修史,议为桓玄等立传。约则谓桓玄、卢循等身为晋贼,非关后代;吴隐谢混等义止前朝,不宜滥入;刘毅、何无忌等志在兴复,情非造宋,并为刊除,归之晋籍。其申明史例,又何尝不谨严乎?
其书至北宋已多散失,《崇文总目》谓阙《赵伦之传》一卷。陈振孙《书录解题》谓独阙《到彦之传》。今本卷四十六有《赵伦之王懿张邵传》,惟《彦之传》独阙,与陈振孙所见本同。卷后有《臣穆附记》,谓此卷体同《南史》,传末无论,疑非约书。其言良是。
盖宋初已阙此一卷,后人杂取《高氏小史》及《南史》以补之,取盈卷帙。然《南史》有《到彦之传》,独舍而不取。又《张邵传》后附见其兄子畅,直用《南史》之文。而不知此书卷五十九已有《张畅传》,忘其重出。则补缀者之疏矣。“臣穆”当即郑穆,《宋史》有传,嘉祐中尝校勘《宋书》。其所考证,仅见此条。盖重刊之时削除偶剩,亦足见明以来之刊本,随意窜改,多非古式云。
《宋书》列传名录有姓名者,凡二百三十余人。

宋书全书篇目

编辑 播报

宋书本纪

卷次
目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1~3
本纪第一二三
武帝上中下
卷4
本纪第四
少帝
卷5
本纪第五
文帝
卷6
本纪第六
孝武帝
卷7
本纪第七
前废帝
卷8
本纪第八
明帝
卷9
本纪第九
后废帝
卷10
本纪第十
顺帝

宋书

志第一 志序 历上
志第二 历中
志第三 历下
志第四 礼一
志第五 礼二
志第六 礼三
志第七 礼四
志第八 礼五
志第九 乐一
志第十 乐二
志第十一 乐三
志第十二 乐四
志第十三 天文一
志第十四 天文二
志第十五 天文三
志第十六 天文四
志第十七 符瑞上
志第十八 符瑞中
志第十九 符瑞下
志第二十 五行一
志第二十一 五行二
志第二十二 五行三
志第二十三 五行四
志第二十四 五行五
志第二十五 州郡一
志第二十六 州郡二
志第二十七 州郡三
志第二十八 州郡四
志第二十九 百官上
志第三十 百官下 [1] 

宋书列传

卷次
题目
卷中人物(括号人物为附传)
卷41
列传第一
后妃:孝懿萧皇后、武敬臧皇后、武帝张夫人、少帝司马皇后、武帝胡婕妤、文帝袁皇后、文帝路淑媛、孝武文穆王皇后、前废帝何皇后、明恭王皇后、明帝陈贵妃、后废帝江皇后、明帝陈昭华、顺帝谢皇后
卷42
列传第二
卷43
列传第三
卷44
列传第四
卷45
列传第五
卷46
列传第六
卷47
列传第七
刘怀肃孟怀玉(弟龙符)
卷48
列传第八
朱龄石(弟超石)、毛修之
卷49
列传第九
卷50
列传第十
卷51
列传第十一
宗室
卷52
列传第十二
庾悦王诞谢景仁(弟述)
卷53
列传第十三
张茂度(子永)、庾登之(弟炳之)、谢方明江夷
卷54
列传第十四
卷55
列传第十五
卷56
列传第十六
卷57
列传第十七
蔡廓(子兴宗)
卷58
列传第十八
卷59
列传第十九
殷淳(子孚,弟冲,淡)
卷60
列传第二十
卷61
列传第二十一
武帝三王
卷62
列传第二十二
卷63
列传第二十三
卷64
列传第二十四
郑鲜之裴松之、何承天
卷65
列传第二十五
卷66
列传第二十六
卷67
列传第二十七
卷68
列传第二十八
武帝二王
卷69
列传第二十九
卷70
列传第三十
卷71
列传第三十一
卷72
列传第三十二
文帝九王
卷73
列传第三十三
卷74
列传第三十四
卷75
列传第三十五
卷76
列传第三十六
卷77
列传第三十七
卷78
列传第三十八
卷79
列传第三十九
文帝五王
卷80
列传第四十
孝武十四王
卷81
列传第四十一
卷82
列传第四十二
卷83
列传第四十三
卷84
列传第四十四
卷85
列传第四十五
卷86
列传第四十六
卷87
列传第四十七
卷88
列传第四十八
卷89
列传第四十九
袁粲
卷90
列传第五十
明帝四王
卷91
列传第五十一
孝义
卷92
列传第五十二
良吏
卷93
列传第五十三
隐逸
卷94
列传第五十四
恩幸
卷95
列传第五十五
索虏
卷96
列传第五十六
卷97
列传第五十七
夷蛮
卷98
列传第五十八
氐胡
卷99
列传第五十九
二凶
卷100
列传第六十
自序 [1] 
参考资料
  • 1    宋书(梁)沈约-宋书(梁)沈约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2023-02-07]
  • 2    《宋书》琅琊王氏主传有:卷41孝武文穆王皇后、卷41明恭王皇后、卷42王弘、卷52王诞、卷58王惠、卷58王球、卷60王淮之、卷60王韶之、卷62王微、卷63王华、卷63王昙首、卷66王敬弘、卷71王僧绰、卷75王僧达、卷85王景文、卷92王镇之、卷93王弘之、卷93王素。 《宋书》陈郡谢氏主传有:卷41顺帝谢皇后、卷44谢晦、卷52谢景仁、卷53谢方明、卷56谢瞻、卷58谢弘微、卷67谢灵运、卷85谢庄。